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莫言的 《 蛙 》
作者:能动学院 周世伟
查看:100   

  莫言在2012年凭借《红高粱》、《蛙》等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当年,还深陷高考之战,无暇瞻仰其著作,直到最近才读完了他的《蛙》。《蛙》以新中国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妇产科女医生姑姑的一生经历。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第一,文体形式的独特性。《蛙》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又同时包括了4篇长信和9幕话剧。作品以小说为骨肉,书信为外表,话剧为点缀,让人眼前一亮。小说是本质,承载故事主体;书信为框架,规范故事的表现形式;话剧是突破,是故事的变动重述和有效补充。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叙述方式的罕见性。小说以回忆的记叙为主,过去与现在并列前行,然后交汇,回忆中回忆,回忆中现实,现实中回忆,时间跳跃性大。前3篇长信,写于“现在”的不同时期,内容有“现在”状况的描述,但以回忆为主,沿时间长河由远及近。第四篇长信,过去和现在交汇,以现在为基点,回忆了一些过去。
  第三,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姑姑无疑是塑造最成功的形象。她是一位有勇有谋、豪爽果断、坚定能干、对共产党绝对忠诚的妇产科医生。然而王仁美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她的纯真可爱、朴实豪爽代表着那个时代最美的女人。当然,她也有缺点,如思想不开化,固执,善作主张。但这并不妨碍她做为一个纯粹、在爱情上勇敢、忠贞的女人。
  第四,小说高度反应了现实。“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这是当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到这点。首先,国家生育政策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俱兴,唯有多生孩子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发展经济。国家鼓励多生,生孩子有奖励,多生多得,甚至还比拼谁生得多,谁当光荣妈妈!以我们爷爷奶奶一辈为证,膝下都有若干子女。随人口的爆增,国家在1971年就开始逐步推行计划生育,与小说的时间基本吻合。尽管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尽管实施了几十年,但超生、偷生仍屡见不鲜,这说明计划生育工作并不好做,正如小说中姑姑工作那样艰苦。其次,社会的变迁。在历史上,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改革开放都在小说中有所提及或记叙;在生育思想上,由建国初期的重男轻女变为现代的观念淡化;在生育方式上,由封建野蛮无章的接生方法到接生新法再到剖腹产;在物质生活上,由极度贫穷,吃煤、活蝉,到吃山珍海味,喝“茅台”、“五粮液”。再者,社会和命运的残酷。陈鼻一心想再要个儿子,经过千心万苦却生出个女儿,而自己的老婆也于此丧命。本来还有两个女儿相依为命,结果一个女儿被火烧死,另一个被火毁容。他虽然有一段时间小有成就,但也因事故而意志消沉,沦为乞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肖下唇———当年粮食保管员肖上唇之子。他出身不卑,在文革期间凭借父亲的职务耀武扬威。后来考上大学,又进了国务院,又下海成了百万富翁,开宝马,养女人!
  当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水涨船高。小说涨价,被人们哄抢,最后达到了商场和网店都一度断货的地步;一副14字的对联,拍出了近25万元;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曾几何时,其作品拍卖成交价最高也不足万元。而在2016年底,更是曝出了他的书法在北京传观秋拍上以5000元成交。其他拍卖场上,更有无人应拍的场景!
  《蛙》是我去年光棍节在网上买的,花了不到15元。想想当年莫言的作品的热卖程度,不禁让人可笑。在他获奖之前,不少人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一旦获奖,其作品被奉若珍宝,争相抢购,在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独占鳌头。看今天,读罢他的作品,一些人说:不过尔尔。当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过去,一切平复得安静,甚至是凄凉。社会浮躁,人们跟风,吹出五彩的泡沫,最后也在现实里破灭。这浮躁,是一种病!
  何必呢?让自己的心灵清点、轻点,不好吗?闲暇时,捧一本书,倚坐栏杆,阅书中百态,品一盏清茶,享人世清风。即使没有那么多的领悟力,悟其思想,即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精读,但只要去阅读,总会有收获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长春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51次访问,全刊已有24603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