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 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者:胡明
查看:74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满怀深情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希望全校教师以“明德致远、笃行务实”“学高身正、严慈相济”为座右铭,争当“四有好教师”,做好“四个引路人”,践行“四个相统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代“长工程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回顾过去的一年,全校上下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广大教师勤奋进取,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6个一级学科被遴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有8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学校科研经费突破6000万,“互联网+”大赛总成绩领跑全省高校,东三省首家应急管理学院落户我校,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获省委组织部满分(100分)好评,学校领导班子在省委组织部年度考核工作中获得“优秀”等次,校团委喜获2018年度“吉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这些成绩得益于全校教职工勠力同心,严谨治学,用心服务,无私奉献。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近年来,全校教职工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尤其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方面,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标志性的成果。

在学科建设方面:

我们聚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瞄准国家、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实施了“统筹布局、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创新交叉”的学科发展战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建设体系及创新体系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及特色相匹配的国内竞争力强、综合实力省内领先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和应用型学科群,其中土木水利类学科群、机电类学科群、资源与环境类学科群、管理类学科群特色鲜明,集团优势明显,已成为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强化学科建设。立项建设学校重点学科18个,其中,A类学科1个、B类学科5个、C类学科8个、D类学科4个,完善了我校“以工为主,工、管、理、艺、文等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体系,有效地优化了学科结构,创造了学科新的增长点,发挥了学科群体效应,提高了学科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助力学科建设。

学校建立了以学科群为主体的学科管理机制,突破学科间的学术壁垒,形成了有利于学科团队建设、学科之间协同作战、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了学科评估与动态调整激励机制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科的差别性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配套激励制度和学科服务保障体系;精心组织科学谋划,2018年我校6个一级学科被遴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其中土木工程学科被直接认定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A类”学科,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水利工程4个一级学科被直接认定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B类”学科,工程与环境安全学科遴选为吉林省新兴交叉学科。继“十二五”3个省级重点学科之后,我校“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增至为6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前完成了我校“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目标,为我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

学校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形成了有目标、可操作的至2022年的行动方案;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5项,吉林省教育厅协同育人项目11项;学校申报的3个虚拟仿真项目,均被推荐参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评审;构建实施了“一主两翼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和长工程“金色工程”体系;在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评审中,我校1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遴选;根据专业认证要求,修订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校有8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喜获2018年吉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评价A类的优异成绩,是参评学校中唯一一所四个专业获得A类评价的高校;我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中再次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70项;我校在吉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我校教师在全国应用型大学共同参与的多项大赛中屡创佳绩。

在科研工作方面:

学校下力气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管理,简化科研经费审批,努力为科研松绑,释放创新活力;学校高度重视平台和团队建设,重视服务地方和企业,有效发挥科研平台领军作用;学校持续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全面激发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2018年,学校科研经费高达6000万,创下历史最高;智能配电网测控与安全运行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实现了我校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零突破;我校首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省级创新中心——吉林省水利电力工程物理级仿真与安全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立,是我校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组合创新的重大成果;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长白山历史文化与VR技术重构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建筑能源供应及室内环境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获得资助的项目,已开始生根、发芽。正是这些科研平台、团队的不懈努力,才使得2019年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从申报数来看,2019年项目申报将创历史新高,立项数和立项经费来看远远超过历年,眼下科技厅项目评审即将结束,预计资助经费将突破1000万元;吉林省科技进步奖更是取得了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六项的好成绩。

我们回望走过的奋斗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靠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就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走向卓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学校当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还存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队伍建设、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大家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思维定式与认识偏差,继续弘扬拼搏精神,继续改进工作作风,继续狠抓工作落实。

教育部确定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这是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这个主题以及学校的发展实际,就未来继续做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与同志们交流四点想法:

第一,广大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校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加强实践教育、理论武装,要以身治教,尽显仁师风范,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坚持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事、有作为的四有好青年,对中华文化有高度自觉和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广大教师要提升教育教学本领。

2019年为我校“质量提升年”,是全面提升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一年,要求广大教师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本领,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塑造、学术视野拓展和实践能力提升。广大教师要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之中,坚持向过程要质量,向细节要质量,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理念贯穿到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堂,回归教师本职工作,尊师爱生,答疑解惑,打造更多的“金课”,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三,广大教师要担起科学研究重任。

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教师重要职业能力之一。当前,我校正处于推进“十三五”规划的攻坚期,全面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期,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潜心科研,要瞄准学术前沿,树立起攻坚克难傲立学术前沿的理想,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咬紧牙关,坐住板凳,敢于突破,敢于拼搏、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极致,做到“崇实、尚精、唯美,创新、创造、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自信,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四,广大教师要不忘为人师表的初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师风是学校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体现,是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广大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具备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在这里,我也真心地希望老师们一定要爱护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加强体育锻炼,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才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埋头苦干,高质量完成我校“十三五”期间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稳妥有序推进各领域改革,为实现学校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把我校建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本文摘自校长胡明在201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学科建设、教学及科研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长春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22次访问,全刊已有2462676次访问